

2019/10/05
资源 | 灰鸽叔叔
编辑 | 莎啦
这是张校长在一个教育论坛里的发言,教育论坛属于教育交流的高端场所,一般都是专家进行交流,问题通常直指本职,展现发言者的思想。
关键是,让你明白他的道理。
随便找一个校长问他这个问题,估计有一半人答不上来。张校长说,教育规律,就是在教育中成功的大概率事件。
有意思的是,他突然话锋一转:“既然是大概率事件,符合规律的不一定人人都成功,不符合规律也有可能成功。”
怎么理解?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功了,可能不符合教育规律,不需要拿别人家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看看张校长的例子:
“比如我们学校里,有个孩子,小学读书平平,也没有读什么奥数,看起来压根没有什么特别的学习天赋,家里也不鸡血,也没什么紧迫感,一切都平平无奇——然后到了初中,奇妙了,不知道怎么回事,突然对数学感兴趣得不得了。到了什么程度?他母亲找我,说她儿子一天不做几道数学题,就浑身难受。”
张校长一拍手,哎呀,这个事情太神奇了。孩子他妈你别着急啊,这是运气来了啊。随后让孩子参加全国比赛,顺利捧回了二等奖。
“在座的家长,你们能有这样的孩子吗?”
家长们纷纷摇头,说哪里生得出这样的啊!大家的孩子,一天不错几道数学题,才会浑身难受。
“这当然不是规律,所以不符合规律也有可能成功。”反过来,“符合规律也有可能不成功。”
别人家的孩子“成功了”,你知道他是符合规律的还是很幸运的么?
在张校长看来,“不是输在起跑线上,是后来跑不动!”
大多数的家长对学习的发力都在大学前,从学前就使劲儿学,比好坏。但到大学就完成任务了,家长松弛,孩子也都松弛下来了。
决定生活成败的在什么地方?恰恰是大学。
什么时候要拼,要比?恰恰还是大学。
要发力的时候不发力了,孩子的未来才会碌碌无为。
“人到底什么时候应该学什么,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到什么程度进行评价,应该有规律。”
为什么小学阶段等第制的评价好?因为它的学习目的是目标达成,不是选拔,到了这个目标就可以了,多一分、两分没有意义。
“我小时候不是ABC,但也是1分到5分,道理不是一样嘛!”
“要有意义的话,复旦大学直接去小学招生嘛!”
到初中后,仅仅“目标达成”就不够了,要看到孩子的“专业可能”和“深造方向”,所以需要分数作为标准。到了大学,面临着就业,要有职业意识;上了班,要看到人生规划……
“人生是一场长跑,不要在意起跑线”。多少人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就不读书不学习了,刷短视频看小说打网络口水仗,这分明是原地躺下了嘛!
与其焦虑孩子的起跑线,不如焦虑跑到一半退赛的问题。
人天然就是不同的,教育也天然有差异性。同样的知识,就是有人学得快,有人学得慢,还有不但学会,还举一反三地。如果你去信和别人做了同样的事,就能和他一样,就是犯傻。
如果某个学习能让大家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那大概不是什么有价值的教育。要认清每个人的差异,有针对性性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