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哈尼妈
孩子惹我们生气,这是一个“果”,我们往往看到“果”后立马去解决问题,其实更重要是探究“因”,如何多元的探究这个因?本文这个真实故事带你一起了解。
1
被儿子惹生气了
早晨起床一睁眼,他在看电视
上午去奶奶家过节,又一动不动看了5个多小时
晚上回家,居然还要看电视……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电视,亲戚送外号“电视迷”,但是,看到他像我一样痴迷电视,心里却莫名其妙的烦躁,胸膛憋着一口闷气;
小时候我们明明很讨厌父母对着自己吼,但当我们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孩子,却又控制不住地对自己的孩子吼;
小时候我们一调皮就会被父母打,现在一看到自己的孩子调皮,就忍不住想抽他;
在忙忙碌碌、日复一日中,我们似乎没有意识到,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有时我们自己其实也是一个孩子。
我们要如何打破这种无意识的重复行为呢?
2
做心理咨询姐姐给我讲了她的故事
孩子班主任一个月至少找她投诉两次,说孩子不听老师的指令,小到作业格式不对,大到放学不排路队,一个人走廊乱跑,害全班同学等他。
她在收拾完餐桌后,勒令孩子把作业本拿出来,看着老师大大的红色批改符号,情绪急躁郁闷,孩子战战兢兢的改作业。
她在检查并签完字后狠狠教育一番,这么简单的作业还写不正确!
孩子抱怨:“活着还不如死了算了!”
姐姐震惊了!猛然想起孩子之前也多次和她说过自己不想上学。
一宿无眠,反复思考了几天,她决定报心理咨询师的学习班。
她说:
她意识得自己看待孩子的问题的角度一开始就错了。
她没有看到孩子似乎处在一个很孤立的位置上,去学校面对的是严厉的老师,回到家面对的还是一个长着妈妈脸的严厉的老师?
孩子在学校接受老师的批评,心情一定是沮丧郁闷的,回家还要继续接受妈妈的指责和否定。
一次、两次,次次如此,他会觉得自己被妈妈关爱吗?他会觉得自己是个值得爱的孩子吗?
孩子的状态无疑是一个充满了负性能量的状态,他承接老师和家长的双重焦虑情绪,时常处在一种压抑自己的状态。
而反观自己,她找到了一直以来她苦恼的问题的症结
因为她成长在一个被父母高标准期待,被老师严格要求的环境里,她自己又是个性格要强、追求完美的人。
所以她对孩子常常有些超越了他年龄本身的要求,如果这些要求没有做到,她就会不自觉的表现出对孩子的指责甚至是轻视。
带着这份觉察,她也明白了每次当自己管教孩子时,其实内心的深处的深处(潜意识里)认为孩子是不ok的。
他现在做不到,未来也不可能做好(不但不信任孩子现在的能力,而且否定他未来的潜能),所以才需要自己这个“警察上线”。

带着这份觉察,她似乎看到了她在欺负孩子,孩子有口难言,只能带着对自己更强烈的不认同,默默地订正作业;
孩子感受到自己没有人理解,差劲极了,也不知道如何改正,更不知道老师什么时候又会找他的麻烦,向他的妈妈投诉,然后他的妈妈又会指责,发脾气,甚至瞧不起。
现在,她再处理老师的投诉的时候,她第一反应是想:
孩子今天的心情怎么样?他这一天是怎么过来的?他需要我为他做点什么?我可以给他怎样的支撑和能量让他度过难过的一天?
我是不是可以先闭上我的嘴巴,放下我的焦虑,耐心听他说说他的委屈,理解和感受一下他的沮丧和无助。
(这个时候,去倾听、去感受的姿态对于孩子就是一种情感上的支持,一种心理能量上的给与)
经过了大约数次这样的调整,孩子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她还观察到,他对于作业、老师的情绪没有恐惧、也没有抵触了。
3
现在,你知道孩子惹你生气不发脾气的秘诀了吧?那就是:
从内心深处认同孩子,信任自己是ok的,孩子也是ok
当你深信这个后,再开始着手解决具体问题。
当然解决具体问题之前,要和孩子建立联结、处理好情绪,然后再进入解决问题环节。
Tip:
家长和孩子的互动是否彼此尊重、关系和谐,不在于家长有多少高深的理念
而在于是否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认同孩子,从内心深处信任彼此是OK的,是值得的,是能够做到的,是可以更好的。
建立“你OK,我OK”的心理地位,“ok”不仅仅笼统理解为“好”的意思,这里的好蕴含更深层次的意思是“值得的,能够做到的,都可以变得更好的”。
▼
往期精彩回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