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编辑:小静豆儿
内容来源:稚趣家
导读:
孩子被欺负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让他打回去呀,教育专家都这么说了。”这是很多家长的答案。
前段时间 ,一位妈妈,讲了她5岁女儿的事,却颠覆了我们的想法。

孩子经常被小朋友拿水彩笔在手上画画,洗了好几遍都不能完全洗掉,妈妈很烦,便对女儿说:“下次不要再让人家在你手上画了。”
孩子表示,小朋友就是要在她手上画。于是,妈妈又教女儿:“下次她再要画你,就告诉她‘不行’。”
可是,过几天,女儿的手,又被小朋友当成“画布”。
看到女儿总被人“欺负”,妈妈有点恨铁不成钢,反复强调了,被小朋友欺负时,要大声制止,哪怕拍桌子也行,再不济,跑也可以。
但都被女儿pass掉了,吼人家不听,跑又跑不过。
妈妈心疼女儿被人欺负。没想到,孩子却说:“她是我的好朋友呀。”
很快,妈妈了解到孩子的想法。
原来,孩子觉得——
让好朋友画一画也无所谓,反正过几天会掉的;
如果洗不掉,就肯定不会让她画;
如果她非要画,就会告诉老师;
就算老师不在场,也可以请她到家里,用洗得掉的彩笔画......
这位妈妈说,女儿的想法,让她这个自认为人际交往的老手自愧不如,也庆幸,没有一味强迫孩子用大人的方式“保护自己”。

看到孩子被欺负,父母心疼,便习惯性的用成年人的社交规则指导孩子。
殊不知,父母过多干预,不仅会造成孩子的社会压力,还有可能让孩子觉得,父母不懂他而失望。
最近,霍思燕在访谈节目《你好妈妈》中,被问到,如果嗯哼回家说,在学校被欺负了,她会怎么办。
她说自己会先“冷处理”,理由有三:
1、不清楚事情真相的情况下,不能简单告诉孩子“打回去”;
2、孩子的表达不准确,会略带夸张,或是把想像中的事,当真事表达;
3、即便孩子真的被欺负了,在确认身体没事之前,也要先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前因后果。
在孩子“被欺负”这件事上,霍思燕的思路可以说是相当清晰了。

美国的著名行为学家安东尼·比格兰在《温暖的孩子》这本书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叫“结果选择”: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很现实,人类的行为规律是按照一件事的结果去组织他的行动,最终形成性格、人格的。而孩子作为未成年人群,在这点上就表现得尤为突出”。
也就说,在与小伙伴们的相处中,孩子自有一套适合其年龄段的社会规则。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社会无规则、无秩序,其实,孩子在心里早已画了边界,若有“跨线行为”,他们自有办法应对。
反而是成年人的方法,常常需要对方的配合,正如,孩子被欺负、被打了,就让孩子打回去,可是,如果对方又再打回来,怎么办呢,接着打回去吗?

万一孩子“受欺负”了,到底要怎么处理,才最合适呢?
及时回应,接纳孩子的感受,永远是亲子沟通的第一步。
看到孩子受欺负后,父母常见的行为有两种,要么心疼得又哄又抱,似乎比孩子还难过;要么硬生生地责备孩子,“这有什么好哭的?”

其实,遇到不开心的事,伤心、郁闷、哭闹都是正常的情绪发泄,多数孩子,只要父母稍作引导,孩子便会破涕为笑。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不能准确解读孩子的感受时,不要盲目共情,只需要安静的陪在孩子身边,等他主动表达,往往在孩子讲完事情经过后,情绪也平复了七八分。
这样的做法,既可以疏解孩子被欺负的委屈,又避免了简单的“打回去”,让孩子学会“以牙还牙”的习惯。
比起“打回去”,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社交观。
前两天,长春有位妈妈带孩子在小区里玩,另一个孩子不想带她家孩子玩,两个孩子闹起来,于是,这妈妈就罚人家孩子跪在广场烈日下。
事后,这位妈被业主群里的业主集体声讨。

常有人说:“你不教育你的孩子,会有别人来教育他。”
的确如此。但不是什么事,成年人都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解决问题的最终归属权,都该归孩子所有。
父母需要做的,是孩子在受委屈、有困难时,引导他们如何想办法“自救”,而不是“强出头”。
要相信,喜不喜欢,孩子自有判断。
儿子有个非常要好的同学,就经常从家里带零食分给对方,甚至零花钱都会塞给人家。
在我看来,儿子就是“哄着”对方玩,很想“出手”制止,并教他一些选择朋友的方法。
正好,前两天,两个人闹矛盾了,对方不搭理他,小家伙很不开心地抱怨:“真小气,亏我以前对他那么好。”
我顺杆爬地问:“那以后还会对他好吗?”
他居然说:“当然了,我就是喜欢对他好。”小家伙的话,我哭笑不得,孩子的世界,大人真的不要猜,相信他们能从中领悟到交友之道。

在《接纳孩子》中,有段话说:
“冲突是孩子学习社会规则的宝贵机会,父母可以利用这些机会,以示范和引导的手段,让孩子锻炼表达自己、体贴对方、解决问题、致谢致歉、友好相处等方面的能力,在这种时刻,父母应该以孩子的感受为主体,不要斤斤计较自己的孩子是否挨欺负了,更不要跟对方家长较真。”
深以为然。
我们不可能永远庇护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冲突。
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大胆拒绝和科学地反抗,是孩子保护自己的前提。
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内心强大,友善而坚定地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而父母需要做的,是疏导他的情绪,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感受到,他的情绪是正常的,他可以做任何选择,也能承担任何责任。
这是他的权利,也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