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编辑:小静豆儿
导读:财商,是一个人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是理财的智慧,它并非随着基因天然而来,而是需要父母对孩子从小进行教育和引导。
上周和闺蜜相约一起过亲子周末,闺蜜的一个优秀操作引起了我对财商教育的思考。
午饭前,我们打算在商场里逛一圈,走着走着,发现闺蜜的儿子牛牛不见了,回头一看,原来他定在一家玩具店门前,一动不动得盯着门口摆放的玩具车。
不管我们怎么叫,他也不挪步,看一眼我们,看一眼玩具车,反反复复,脸上写满了“想要”。
闺蜜走过去,蹲下身问他:“很想要这个玩具车,是不是?”
牛牛点点头。
闺蜜指着电动车,又说:“可咱们家有个和这个差不多的,你看,这个玩具车要一百多,和一顿午饭差不多,如果买了玩具车,咱们和阿姨、弟弟,中午就没有饭吃了,都得饿肚子。”
牛牛有点小惊讶:“啊?”
闺蜜看儿子有点动摇,又问:“你是想吃香喷喷的肉呢,还是饿着肚子玩小车呢?”
牛牛手摩挲着玩具车包装,纠结了好久:“我想吃肉。”
闺蜜说服成功,我不禁称赞:“你这是一场现场版的财商教育课啊。”
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的富翁小洛克菲勒也很重视孩子对于金钱的态度,他说:“要让孩子懂得金钱的价值,不要乱花乱用,要把钱用在益处。”
其实,不管家庭条件如何,父母都要敢于和孩子谈钱。
如果家庭条件一般,那我们要引导他拥有健康的金钱观,不拜金,不因患得患失而产生资源被掠夺的焦虑感;
如果家庭条件很好,那我们要培养孩子不乱花钱,并且在多年之后,有能力管理来自我们的财富。
零花钱,是孩子第一份能够独立规划的“财产”,通过零花钱的“赚”、“花”、“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培养孩子管理财富的智慧。
赚:做家务赚零花钱可取吗?
很多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做家务,都会用金钱来鼓励。这种做法到底可取吗?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为了鼓励我做家务,给每项家务都标上了价格。刷一个碗是2毛,冲一次马桶是1毛……
我为了创收,哪怕写作业的时候,也会竖起耳朵听外面是否有人上厕所。如果有,我会马上跑出去替他们冲。
那时我每天神经兮兮,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写作业。
只过了两三天,妈妈就果断结束了做家务赚钱的事情。之后我的学习又慢慢步入正轨,也不再斤斤计较刷了几个碗,做了多少家务。
因为我逐渐知道,家务是家庭成员的义务,不是拿来换取金钱的条件。
不过有一次我还是因为家务赚到了钱。
我发现了家里的门在开关的时候总响,我运用在学校刚学的知识,把铅笔铅磨成末洒进折页里,解决了门吱吱响的问题,妈妈非常开心,当时就奖励了我1元钱
。
妈妈说,这次我可以获得额外的零花钱,是因为我动脑筋为家里解决了问题。
通过动脑,而不是通过消耗时间或出卖体力赚钱,这正是工作赚钱之道。如果孩子能够在家务劳动中体会到这一点,对他们今后职业的选择也会很有启发。
花:这个玩具,你真的需要吗?还是你想要?
姐姐家的外甥女上小学三年级了,特别喜欢机器猫,遇到机器猫的周边都要买,哪怕家里有个差不多的。所以一逛街,姐姐就头疼,生怕路过有机器猫元素的店。
其实,这就是孩子分不清“需要”和“想要”的区别。
《反溺爱》书中说:“教会孩子区分想要和需要,才能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
需要,是满足生活的基本需求。比如我们每天都需要睡觉吃饭,那么房贷、水电费、蔬菜水果费等就是“需要”的部分。
想要,是为我们的生活锦上添花的东西,没有也可以。比如外甥女的机器猫玩具,家里已经有类似的玩具了,那么就不必再买。
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两栏,分别列举这两类花销,让孩子能够更明确地区分。
孩子想买各种“想要”的东西,也是因为他并不知道家庭中需要支付的费用还有很多。
姐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
她取出了一万五千元钱,摞在了女儿面前。她说:“妈妈爸爸每个月可以赚这么多钱。”
外甥女惊呆了,她以为是要给她增加零花钱。不过姐姐从中拿出了4000元,说:“这是房贷,咱们是借银行的钱买的房子,每个月还给银行的钱就是房贷。”
然后又拿出了3000元的“车贷”,3000元的“蔬菜水果费”,1000元的“水电煤气网费”,4000元的“孩子教育基金”。
一万五千元被瓜分完毕,姐姐说:“如果你买机器猫,那我们这周就不能吃饭。”
外甥女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现在都是电子支付,很多孩子对金钱没有直观的感受。如果把钱取出来,按照用途分门别类,可以让孩子更懂得合理花钱。
存:孩子总是买买买,是因为他不懂储蓄的意义
孩子愿意花钱,很多时候是因为家长没有教会他储存这件事。
我的一个同学,小时候他妈妈每天都给1元零花钱,等到晚上回家,他需要和妈妈汇报当天花了多少,如果花了4毛,那妈妈就再给补上6毛,也就是说手里总是保持有1元钱。
上一分也得不到。
于是,他就每天买买买,争取把手里的钱都花光,这样晚上就又能得到1元钱。
日复一日,他养成了错误的金钱观。到现在,他仍然保持这样的消费习惯,不懂得储蓄,只想着把手里的钱花光。这其实也是他的父母没有教会他储蓄的后果。
其中“储蓄”盒用来完成比较大的愿望,比如是去迪士尼乐园,买心仪的但是比较贵的玩具,平时不能动;“零花”盒用来日常花销,可以随时取出。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满足孩子对于金钱的掌控感,而且,还能培养孩子规划能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
给零花钱的时间周期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延长,金额也可以随年龄增加。这样逐渐扩大孩子的支配时间和范围,更能够培养孩子管理财务的能力。将来在能够支配更多的金钱的时候,不会因为突然拥有太多而不知所措。
13岁以后,也可以用存折。因为13岁以后,孩子可以接受以数字这样抽象的信息来代替金钱的实物,看着存折的余额逐渐增加,也会感受到储蓄的乐趣。
畅销书《穷爸爸富爸爸》的作者罗伯特·清崎说过:
“如果你不教孩子金钱的知识,将来会有其他人取代你。其他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方,也许是骗子。这些人教出的孩子,会给我们带来多少麻烦大家都可以想象。”
我们不能用外面听来的各种噪音来填补孩子的教育真空地带。
培养孩子财商,近了说,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提高他们驾驭金钱的能力,让他们不管何时都能够不为金钱所困所扰。
远了说,是我们百年后向孩子传递财富管理责任的同时,传达给他们管理财富的智慧和正确的金钱观。
孩子成年后将进入社会,这是一个和学校完全不同的世界,是一个谈钱的世界。只有拥有良好财商的人才能够作出正确的财务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