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编辑:小静豆儿
导读:
不好好吃饭就饿着、赖床迟到就挨批……孩子需要学会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结果,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父母适当地“狠狠心”,对孩子的成长不无裨益。
羽妈来信:
周老师,我家孩子常常不好好吃饭,有时吃一点点就跑了,有时边玩边吃……我和孩子约定,她可以选择吃饭或者不吃饭,但如果她没吃饭,我到下一餐才提供饭菜,中途不提供食物。但是,这条规则难以实施,孩子看到哥哥姐姐们喝牛奶,她也要喝,这时不给她喝真是太残忍了,我每次都忍不住还是给她了……我这样做有没有问题啊?我该怎么做?

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承担结果
残忍吗?
会伤害孩子吗?
不会,相反对孩子有益。孩子需要通过承担自己行为带来的结果来学习“负责”。比如,小羽不好好吃饭,结果是“挨饿”,他需要为他的饥饿负责。如果小羽体验了自己不好好吃饭的结果是“挨饿”,为了避免挨饿,他就会调整自己的行为,好好吃饭。
孩子不好好吃饭,家长照样给他吃零食、喝牛奶,不让孩子承担“饥饿”的后果,孩子不需要为自己的“不好好吃饭”行为负责,他下次仍然会不好好吃饭。
再如,孩子早上赖床,结果是上学迟到“挨老师批评”,他需要为迟到负责。孩子赖床磨蹭,家长不断地催促,唯恐孩子迟到……家长做这些就是在为孩子的迟到负责。既然不必挨批,不必担责,那孩子干嘛还要早起,干嘛还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呢?
为人父母者,总是容易心软,唯恐伤了孩子。我们需要给孩子爱和自由,但在满足了爱和自由的前提下,我们也需要让孩子学习承担。我们要让孩子学会两件事:学会选择,同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是一个套餐,如果只让孩子选择,而不必负责,总由家长收拾烂摊子,那么孩子永远学不会负责任。
我的孩子过了7岁生日后,我告诉她,今后我不再替她洗衣服和洗碗,她需要负责洗自己的衣服和自己的碗。刚开始的几天,她兴致勃勃,每天洗澡后将衣服洗好,但几天之后便厌倦了洗衣服,似乎再也不想洗衣服了。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洗碗上,要么应付式地洗一洗,要么忘记洗。
当她有厌倦情绪时,我对她的厌倦有同理心,“对于7岁的孩子来说,要坚持洗衣服和洗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仍然要求她洗,“但我相信你能够坚持下来”。并告诉她,如果不洗碗,下一顿将用自己的脏碗吃饭,我不提供干净的碗。如果不洗衣服,也将穿自己的脏衣服……如果她真没洗,我真会这么做。
如果妈妈非常坚决地坚持自己的要求,并且不责备孩子,当行为的后果出现时,不去人为地阻碍,让孩子避开后果,孩子就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我的孩子预想到如果她不洗碗,下一顿将用脏碗吃饭,并且她知道妈妈是认真的,不是说着玩的,她马上去洗了自己的碗。
许多妈妈和羽妈一样,给孩子立的规则很好很必要,并且让孩子自己选择,但难以坚持,原因有两方面:
一、心疼孩子,不忍心让孩子承担后果。
妈妈觉得让孩子承担结果很“残忍”,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羽妈由于怕伤害孩子,她放弃了坚持,不让孩子承担结果。家长在执行规则上“干打雷,不下雨”,孩子屡次看到“雷声”之后并没“下雨”,他便不再畏惧“雷声”了。
二、担心让孩子承担结果会破坏亲子关系,失去孩子的爱。
我们父母成长小组的一位妈妈,孩子常常指责她、对她粗暴无礼,有时还打她。她感到心痛、难过,也很无助。我发现问题症结在于她不敢让孩子承担结果,她担心那样会破坏母子关系。

比如他们一家三口在楼下打羽毛球,她和儿子说好输掉8个球就下场,三个人轮流打。儿子和她打的时候输了,换爸爸上场,他们刚打到4个球的时候,儿子说:输掉4个就下场啊。然后去爸爸那儿夺拍子。她说:不行,不能耍赖,爸爸还有4个球,我要和爸爸打。儿子听了,很生气,将拍子重重地一扔,头也不回地走了。他们夫妻俩继续打了十几分钟,期间爸爸叫儿子,儿子不理,她走过去想安慰儿子,但他走得更远。
她的担心是:
让孩子遵守约定会不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是不是要放弃原则
维护母子关系?
我告诉她,她坚持原则并不会伤害孩子,孩子目前不能接受家长的拒绝,可能是因为此前他用过类似的方法——对家长的拒绝表示生气,家长最终妥协了。所以,他继续用这样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妈妈完全可以让孩子承担赌气离开的结果——失去打球的美好时光和乐趣,而不必去安抚他,给他一些时间自省。这样,孩子体验到不守规则和赌气会付出代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融洽的亲子关系不是靠家长讨好孩子来维护,家长和孩子应该彼此尊重,任何一方高高在上,将另一方压在底下,都是失衡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承担结果是孩子学会负责的必要手段,从未承担结果的孩子永远学不会负责。做父母的眼光要长远一点,不要仅仅看到眼前,要看到更远的未来。比如,一个5岁的孩子只顾自己,不顾别人,那他25岁的时候可能缺少朋友,职场不顺,谁会欢迎只顾自己的人呢?现实会教育孩子,如果你今天不让他承担现实的后果,明天现实会让他付出更大更惨烈的代价。
(本内容由畅销书《别以为你懂孩子的心》作者、早期教育专家周令瑜独家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