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5/25
文字:莎啦
编辑:莎啦
昨天小编收拾书架的时候,翻出了自己那么多陈年旧物,不觉感叹,时间啊……然后竟随口朗诵起了初中语文课本中,朱自清的《匆匆》: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自己竟然毫无违和感的做了一回文化人。有些小激动,甚至是有些惊喜,上学这么多年,毕业了写文章也很久了,才感受到了“没有白读的书”这回事。
最近在读《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走进董卿,会更加深刻的知道,董卿的优雅与才情,是用书本浇灌的。她说,“不读书就像没有吃饱饭一样,精神上是饥饿的。读书让人学会思考,让人能够沉静下来,享受一种灵魂深处的愉悦。”
“我始终相信,读过的所有书都不会白读,它总会在未来日子的某一个场合,帮助我表现得更出色。”就像小编昨晚脱口而出的《匆匆》,觉得自己好有文化的样子!

许多时候,我们以为读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到处都有它们的痕迹。
就像小时候,我们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不记得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了你的骨和肉。
突然在认知上,对于“上学时不知所以然的背诵好词好句的语文学习方式”,达到了超越理论赞同,上升为全身心的赞同。
背诵课文,当时是痛苦的,因为,背会了真的用不上,至少我当时是在写作文的时候怎么也用不上自己背会的东西;最害怕语文课后第一题“默写并背诵全文”,还不理解考试的时候,默写哪怕是错一个标点符号都要扣一分。但是,我又不得不承认,如今还能继续写作文的我,必须要感谢当年逼着我摘抄好词好句、背诵优美篇章的老师。所以,学习语文这件事,写作文这件事,没有捷径。可是能不能不要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枯燥痛苦?

《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快乐写作”这一篇中,阐述了快乐的“摘抄”与“写作”。
关于“摘抄”,不要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死板啦,死记硬背的年代已经过去了,除了机械化的抄录,更加有趣的方式是,给孩子准备一个漂亮的摘抄本,鼓励他把平时听到的有趣的故事、梦想、奇遇、新闻以及读到的书,以简单的方式记下来,可以是简单的句子,或是用自己的语言的转述,这样随意的记录,更加有利于孩子接触社会、人生、自然等。

总是能听到有家长说,“我家孩子不爱读书”,那是因为没有发掘他的兴趣点。比如“摘抄”这件事,有些孩子对于书本总会有些排斥,只要让他在很正规的本子上写字,他就不感兴趣,相反在父母禁止的墙壁上,它却会常常即兴挥毫。既然如此,那就不如腾出一片墙面,任由孩子记录。当然,这个方式更加适用于低龄孩子的学习引导。关于中学生的写作,甚至是其它学科的学习,顺着这个思路,找准兴趣点,找到有趣的学习方式,苦中作乐也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写日记,是一件老生常谈的事情了,但是小编以一个已经“以身试法”的过来人讲,真的有用啊!不用设定题目,要求字数,就是一天的经历,高兴地不高兴的,发生了什么随即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晚上把所有记录下来的零星文字整理成文章,这期间,又是思考、内省的一个过程,很受用。
小编只有这点本领了,希望对孩子写作能有用,哪怕只是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