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赠书第四期
获奖名单公布
亲子共读 分享快乐
第四期“评论赠书”活动获奖名单公布如下:
李传艳老师
初彦昕家长
王宝琦家长
请以上三位获奖用户添加莎啦小编微信号“zy15148065979”,将您的邮寄信息发给我,我们将以邮寄的方式把奖品送到您手里。
这两天,你的朋友圈有没有被一个外卖小哥刷爆?
这个外卖小哥叫雷海为,在他37岁这一年,他参加了《中国诗词大会》并以压倒性的胜利击败了曾摘得《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双冠军的北大硕士彭敏,赢得了冠军,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
然而,在他夺冠的微博新闻下面有人却不以为然:
读了那么多书,还不是个送外卖的嘛。
这种读书无用论这几年我也听了很多,但一时之间我竟也无从反驳。
确实,雷海为读了很多书,也确实他就是个送外卖的。你说他这不就成名了嘛,但这只是小概率事件,更多喜欢读书的外卖小哥并不会来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终其一生可能就是一个送外卖的。
但我总觉得哪里隐隐有些不对。
无独有偶,我想起了前两天在《扬子晚报》上看到的一则新闻。有一个父亲带19岁女儿摆摊卖韭菜盒子。女孩刚刚高中毕业,因没考上大学而大专的学费又过于昂贵,就干脆跟着父亲在南京卖起了韭菜盒子。
而她父亲的那一句:“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来都没人用,4年花了十几万,时间也耽误了。”更是成为爆点。
针对这位父亲读书无用的言辞,网上有很多网友纷纷留言反驳说,“你花在读书上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这位父亲的做法是一种极其无知的短视行为,大学教学对于任何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这一圈评论看下来,我突然搞清楚了之前的那股违和感是哪里来的。
不管是鼓吹读书无用论的网友和那位父亲,还是坚信读书一定会有回报的大批留言网友,双方争论的焦点其实就在于读书到底有没有用?
但你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什么时候,读书一定要有用了?什么时候,回报成了读书唯一的意义了?
欧阳修曾经讲他读书时的感受:“每遇体之不康,则取六经、百氏,若干古人之文章,诵之。爱其深博闲雅,雄富伟丽之说,则必茫乎以思,畅乎以平,释然不知疾之在体。”
每每有病在身时,他就安安静静地读书,一卷在手,思接千载,神游八极,很快便坠入了忘我之境。
在他的心中,读书这一件事本身就足以让他高兴,身体的不适感,竟然都因为读书而荡然无存。
这种对读书纯粹的热爱我在讲书人身上也感受到过。
一个看了2000多本书的魏晋迷妹--谢玩玩,哪怕在化妆间里也要手舞足蹈讲北齐文宣帝高洋,一口一个“我们家洋洋”,很是生动(猛)。
但我没想到,这位生猛的迷妹会为了自家“曹丕”idol的内心世界和樊登导师现场怼起来,“我不想仅仅把他当成一个历史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
惹得谢玩玩的母上大人也亲自下场吐槽:“拜托你不要再喜欢死人了,喜欢个活人好嘛。”
这边谢玩玩同学把书读成了活色生香的追星现场,那边陈珺则愣是把书看成了垂涎欲滴的吃货指南。
一本《苏东坡传》,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最后聊到自己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陈珺说...因为“这书中有好多种肉的做法呀!”
读书这件事如果你想要称斤论两地卖,那多半是要失望的。但如果享受读书本身,可能你会收获久违的幸福。
毛姆说,读书为自己的人生筑起一个避难所;严歌苓说,读书给了她一个独处的营养空间。雷海为说,他读诗背词,并不是为了拿《中国诗词大会》总冠军,而是在繁忙的日子里,抽空捧起一本诗读一读,“心里就会很快乐”。
昨晚翻抖音时看见了这位大爷,一时间很感动,对他这个年纪来说“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几乎是不可能了。但一人、一盏路灯、一本书,足矣。
就像汪涵说的,读书其实就跟吃饭一样,是习以为常的事。
读书不能保证你抵达理想的彼岸,你还是可以读读书。读书不能保证加工资,你还是可以读读书。读书不能保证学以致用,你还是可以读读书。
文章来源于网络
更多精彩……









精选评论


查看全部{{item.replyList.length}}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