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周】江歌惨案、杀妻藏尸案……我们该关注男孩教育了!

2839

杀害江歌的陈世峰,他是一个杀人凶手,而在犯案之前,他是一个留学生,是父母常挂嘴边的骄傲


杀害新婚妻子,藏尸于冰柜105天的朱晓东,在犯案之前不久才满脸幸福迎娶了新娘


要赢在起跑线,要挤进象牙塔,要在上帝的祝福下走进婚姻殿堂……这些都到手了,初心却被揉碎了。法律能制裁罪犯,但无法挽救生灵。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戛然而止,遁入空寂,唯有受害者家属的申诉声、抽泣声,声声入耳,句句扎心。


这些似乎很“正常”的人用暴力践踏生命、扫射人心,整个社会都变得应激障碍了。


而当我们以教育的视角来看待一切,这些暴力实施者、杀人罪犯是教育之殇。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儿子变成十恶不赦的杀人犯,那么为什么男孩成为了施暴者?


01

为什么男孩容易成为施暴者?

不管是亲密暴力,还是其他形式的暴力,男性的施暴者人数都要比女性多一些。为什么男性容易成为施暴者,为什么暴力会一次次发生?

文化因素

东亚文化里,“男尊女卑”是常被认同的文化。这使得不少男性也认为自己应该控制一切,不管在家庭还是在社会,他们都应该成为他人的主宰,有权力控制他们。

环境因素

男孩从小在学校就被教育要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阳刚”男人。我一位朋友的儿子在读幼儿园,被班上同学打伤额头。她要求班主任给出解释,而班主任却说:“你儿子被打很正常,不会打架的男生多娘炮!你该教育自己的儿子不要太娘炮!”


而这种对暴力的纵容和默许,也不仅仅只是出现在校园里。许多父母在教育男孩时都并未意识到自己在纵容男孩的暴力行为。有些幼儿园小朋友喜欢出手打人,还常常出手打大人。可是因为小孩的力气小,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他们的父母便默许这样的行为,也无需他们道歉。而长辈爷爷奶奶们更是如此,毕竟,“男孩子都是调皮蛋”。


种种环境因素,都使得我们不少男孩从小在潜意识里默认暴力和控制是一种正常行为——能动手就别瞎逼逼,这才是真男人。

那么女孩又面临怎样的环境呢?我的小侄女、小侄子在上幼儿园,幼儿园给他们发的童书(非教材,是赠送的童书)完全不同。男孩拿到的是教育“向外探索”的童书,女孩拿到的却是教育她们如何“打扮”的童书。而我们过度地教育女孩“要有女孩样”、“坐有坐相”等规训行为,会使得女孩的自尊心受损 。


这便给亲密暴力行为孕育了肥沃的土壤,造成了施暴和受暴的恶性循环。一方面,不少男性施暴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给伴侣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不少女性受害者因从小并未形成强大的自尊,遇到亲密暴力行为时更容易陷入困境。

大众传媒因素

一些不太健康的动漫也给男孩造成负面影响,扭曲他们的价值观。例如动画片《熊出没》里面有大量虐杀动物、讲脏话的镜头。儿童在幼儿园期间正是形成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可却大量接受这种“暴力教育”,长大变成暴力狂魔也不难理解了。


色情文化也影响了男性对女性的认知。《传播学报》的研究就发现,观看色情作品会让一部分男性表现出更严重的性别歧视主义态度。

“控制式教育”与心理因素

尽管中国不少父母重男轻女,但他们同时又对男孩期待极高,极其想要把男孩塑造成他们心中的“完美”形象。其实,男孩也是男权文化的受害者。


受社会成见的影响,我们的父母从小便教育男孩不要哭泣,不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把自己的情感收敛起来。父母试图控制自己的男孩,却不知道,这样其实会给男孩们造成心灵上的伤害,甚至可能间接地造成孩子人格分裂,有成为“恶棍”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埃文斯认为,人的行为受四种功能“知觉、直觉、感觉、思考”构成。正常人的这四种功能是和谐统一的,也更容易了解自我,并体恤他人的情绪。


【知觉、直觉、感觉、思考的概念解释:例如,一个人走进一间屋子,他可能会感受到屋子的温度、气味和颜色(知觉),注意到屋子里人们的情绪(感觉),当把现在的情绪和过去相似的聚会对比(思考),他觉得一个不常到场的朋友可能随时会出现(直觉)。】

而我们的男孩相较女孩而言,更容易出现这四种功能的失调,更容易人格分裂。这是由于女性更被鼓励自由地表达情感(比如哭泣、向亲人叙述自己的感受),而男性并非如此。埃文斯举了一个常见的案例。一个3岁的男孩杰克摔倒了受伤了,并感到很痛,于是他哇哇大哭了起来。而父母的反应却是责怪男孩,并说“你又没有受伤害,哭什么。你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别浪费时间了,也不怕别人笑话?”


这个案例,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虽然父母想要让杰克成为“男子汉”,但他们并不是男孩本身,也没有体会到他的痛,他们凭什么说自己知道杰克心理的真实想法呢?


尽管杰克膝盖上的痛楚很快会消失,但他如果经常面对这样的父母,也许就渐渐失去对自我的认知了。如心理学家埃文斯在书中所言,为了赢得父母的爱和认可,许多孩子会主动或被动地放弃自我感觉。长期以往,孩子们,尤其是受这种教育规训较多的男孩们,便容易学会把感觉、知觉甚至直觉分裂,他可能会放弃自己的思考,完全根据别人的想法行事;更严重的是,他们甚至会拒绝思考,只听从自己的感觉(比如愤怒)行事。


因此,这样环境长大下的孩子,性格不够完善,有可能成年后出现暴力倾向。而从小没有受到父母过多的控制,一直被尊重感觉、知觉、直觉和孩子,则性格更完善许多。他们不需要过度地讨好父母,去“纠正”自己的情感——他们更能表现出对外界的热情和真诚。


02

作为男孩父母,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正年幼,你可以看看如下的建议:

告诉孩子,暴力是不能被容忍的

尽管许多小男孩幼年时期的“打人”行为并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但我们也要分清是非。只要孩子出现了这样的主动行为(譬如主动殴打幼儿园同学、出手打父母甚至老人),我们便应该要求他道歉,而不是一味无止境地纵容。

让孩子接触更健康的媒体资讯

我们该给孩子看一些相对健康的动画,譬如《狮子王》、《花木兰》等宣传爱和责任的优秀动画。(当然了,社会传媒也有责任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视觉和听觉环境,减少诸如《熊出没》这类宣传暴力的动画在电视上播出。)

停止对孩子进行定义

减少对男孩说这类话语“男子汉就不该哭”、”男子汉就不该XXX”,跟男孩敞开心扉,让男孩说出他们心中的痛楚和爱意,学会怎么表达情感。


譬如,当你的男孩摔倒了,你可以说“我小时候也摔过,我能理解你的痛”。

摒弃社会成见,教他们尊重女性

比如”女人就该呆在家里“这类话语,我们应当对男孩少说。因为儿童时期,我们的孩子会对长辈说的话全然相信,而若是男孩经常听到父辈在说“女人就该呆在家里”、“女孩没男孩聪明,学不好数学”等话语,他会渐渐学会不尊重女孩,认为女性低人一等,长大后也更容易对自己的妻子进行精神施暴或肉体施暴。

发现自己的控制倾向

控制行为对孩子伤害是深远的,而我们却常常不自知自己其实在控制孩子。这需要很敏锐的自我觉察。

建议:设置自己和孩子间的精神边界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混淆了自己与孩子的精神边界。我们认为自己是这么想的,那孩子也该这么想。我们认为这对孩子“有好处”,事情一定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却没有想到事情和我们原先的出发点越来越远。我们常常幻想我们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如何的人”,试图和这个幻想中的人发生联系。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控制行为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一辈子的恶性心理影响,我们才会意识到自己该发生改变。认识到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一个开始——这个过程会很困难,但我们依然要学会给自己和孩子之间划清精神界限。

最后,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不在于他有多雄壮威武,多么阳刚,而是他懂得关爱和体恤别人。而一个真正的女孩,也不必要一定是“淑女”,她应当被允许有更多的自由空间,自信地生长。


当我们的男孩和女孩都学会了爱自己和爱别人,这个世界的暴力才会越来越少。


本周话题:

极端事件令人震惊,但它不能只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更应该是我们反思教育的一个提醒。我们来想想,平时我们自己有没有想控制孩子的想法或行为?上面提到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你能做到哪些?认同哪些?


欢迎您在文章下方留言评论,与其他家长一起交流!